石油生产及经销的效率高,成本低,使一些并无天然资源的国家如日本,变成工业强国。多年来,用油国从石油赚的钱比产油国还多。因此,产油国在1960年决定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,但影响力一向不大,直到1973年,情况才有变化。该年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开战,石油输出国组织禁售石油予支持以色列的国家,包括美国及欧洲几个国家,并将油价增加三倍。这次危机以后,石油输出国组织一直自行决定油价。石油加价激起世界性通货膨胀,因此与其他物价比较,石油价格相对来说没有提高,也没有回落到1973年以前的水平,产油国把石油工业收归国有后,石油公司地位下降,不过仍然操纵着石油的销售。石油工业兴起后,世界工业中心已从英国转移到美国,以往石油价格便宜,无油国可以输入石油发展工业,由于油价上升,发展日趋困难。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,特别是中东国家已经暴富,而且可望成为未来的工业中心。
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两伊战争中,伊拉克在军事受挫的情况下,决定运用其空中优势,从后方打击伊朗的经济命脉。1984年2月27日,伊拉克宣布封锁哈尔克岛及其他港口。
3月27日,两艘油轮在哈尔克岛石油终点站西南方受到伊拉克“超级军旗式”飞机袭击。至5月21日,近20艘油轮在伊拉克划定的战区内遭到攻击。作为报复,伊朗也对沙特阿拉伯、科威特以及其他装运伊拉克和海湾其他国家石油的外国船进行袭击。截至1984年10月10日,共有49艘油轮在海湾受到了攻击,霍尔木兹海峡成了充满危险的航道。美、英、法等国军舰为了保证石油运输,派军舰进入海湾地区。两伊“油轮战”有可能导致战争的升级。海湾国家和国际社会一再呼吁两伊停止油轮战。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通过后,油轮战曾一度停息,但8月底又重新爆发。据统计,至1988年9月两伊战争正式结束,共有547艘船只受到袭击,420名船员死亡,452人受伤,船主损失高达20亿美元以上。